🇱🇦Day7 龍坡邦(Luang Prabang)

按我留言
《龍坡邦-霍柏拉邦寺(Wat Haw Pha Bang)》

雖然說是寮國第一趟夜巴,但因為從豐沙灣(Phonsavan)發車的時間太早(晚上7點半),即使260公里的路程慢慢搖到將近8個小時,抵達龍坡邦的時候還是只有清晨三點......

好在車上唯一的一個背包客-一個法國男生,也要去找旅館。我們就一起包一台嘟嘟車去找旅館。龍坡邦的大小旅店非常多,城區也不大,不過巴士站的位置稍遠,離龍坡邦舊城區(觀光區)有近3公里的距離。我跟著他到一間LP上的hostel叫做Chitlatda Guest house。法國人只殺到了四萬基普(145TWD)就上車了。
從Google街景看Chitlatda Guest house,裡面還蠻乾淨舒適的,一個晚上一個床位是40000基普(145TWD)。
其實安頓一切、洗完澡後也已經快五點了,乾脆就上街走走。
清晨的龍坡邦,有一些僧侶開始出沒......
大部分的街道上看不到幾個人影
感受一下龍坡邦夜裡的氣氛
早上5點到7點這條路封閉?
這張是龍坡邦的舊城區地圖。龍坡邦(Luang Prabang)為瀾滄王國(1354-1701)的首都,位在湄公河(中國稱瀾滄江)河畔、南康河(Nam Khan,又譯作南堪河)河口,舊城區位在一個凸出的半島上,半島的盡頭就是南康河注入湄公河的河口。半島上被三條平行的路縱貫,分別是南康河側的(Kingkitsarath Rd)、湄公河側的Khem Khong,以及夾在中間的主街Sakkaline Rd。在每天的清晨六點左右,會有成群的僧侶從寺院來到街上化緣,是龍坡邦最著名的活動:晨間佈施(Alms Giving Ceremony/音譯Tak Bat)。佈施的活動在半島上的主街Sakkaline Rd,也就是下面這張地圖橘色的線條位置,每天早上5點到7點會封閉,禁止車輛進入。
天還沒亮,已經有許多觀光客以及當地人出來做佈施的準備了
其實佈施已經從一種日常儀式便成了觀光活動,來到龍坡邦的觀光行程一定會包含晨間佈施的「體驗活動」他們會先把椅子擺好,然後讓旅客來體驗佈施。
森蘇迦拉姆寺(Wat Sensoukharam),在主街Sakkaline Rd約莫半島中央的位置,佈施最熱鬧的地方大概就從這裡開始。森蘇迦拉姆寺有時候僅簡稱森寺(Wat Sen),祂字面上的意思是「10萬財富的寺廟」,據說他是在1718年時,由從湄公河運過來的10萬塊石頭建造而成。
森蘇迦拉姆寺(Wat Sensoukharam)非常顯眼,在主街的北側
紅寶石色的建築本體加上鑲金色的外觀
清晨五點多的Sakkaline Rd,右手邊是森蘇迦拉姆寺(Wat Sensoukharam)
手機拍不出來,不過從手機透過相機可以XD
另一側的封路時間少了半小時,只有從5點到6點半。
不知道從哪邊開始看佈施,就從森蘇迦拉姆寺(Wat Sensoukharam)吧!
一群韓國歐巴桑團已經準備好佈施品在此等候了


天空開始由黑轉藍,由藍轉紫
天剛亮,僧侶們揹著大缽開始魚貫出寺



其實最標準的佈施動作,女性應該是要跪坐在地上,並且不能高於僧侶。

觀光客的佈施品幾乎都是旅行社準備的,不然就是街上有很多小販在賣佈施品給遊客,大部分是零食之類的食物。


像這種姿勢是最標準的,佈施品也是最原始版的糯米飯
番紅花色的僧衣真的很顯眼
番紅花的樣子


前面說過:佈施已經變成一種觀光活動,遊客拿著不斷相機拍照(當然我也是)。不過很多人無視佈施的規定:不要用閃光燈、不要擋住僧侶的行進路線且離僧侶至少3公尺遠(你看下面這些人的距離有3公尺嗎?)、不要穿曝露的衣物。我看到的是閃光燈不停地閃、僧侶的行進不時被拍照的人阻礙、因為天氣炎熱,許多歐美人士穿著清涼暴露......
這些規範在路邊都有寮、中、英三國語言的標示



來一段佈施的影片
一開始我還試圖勸阻旁邊的遊客不要用閃光燈,但後來我看主街幾乎變成星光大道,根本也阻止不完,只能默默放棄。清晨的光線真的微弱我知道,但為了遵守規定,我幾乎都拉長鏡頭在拍照,照片ISO動輒破萬,所以品質不會太好。我建議想要來看佈施的未來旅人:帶台好相機、好鏡頭,不然就在旁邊靜靜欣賞。確實對外國人來說,這種儀式是很特別的,但在過度觀光化後的結果是:僧侶面無表情,有時候甚至是無奈,感覺很像是演員,這是我當下觀察到的感想。後來我看到負責保存龍坡邦藝術遺址的迢柯頌杉尼斯(Nithakhong Tiaoksomsanith)王子說:「這是宗教隊伍,不是迪士尼(遊行表演)。」心有戚戚焉。
由於觀光客大量布施的關係,僧侶們的缽碗很快就裝不下了。也不知道為什麼,路邊準備了很多桶子,讓僧侶丟棄過多的布施品,尤其是包裝餅乾(遊客跟小販買的)...
我沒有買任何佈施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樣:如果對於他們來說,過多的佈施品已經是一種累贅,那我就沒有那麼必要為參與而參與。



在寮國,家裡有人出家當僧人是很光榮的一件事情。有許多小孩小時候就被送進寺廟當小和尚,在小乘佛教的世界裡,還俗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有些人為了要念書,需要經濟支持,也會選擇出家當僧人來讓民眾供養。
這是一張標準的在地人跟觀光客的對比,無論在姿勢、佈施品以及表情


整條街大概就是這樣

我同樣是個觀光客,沒有排斥任何觀光化,也沒有立場,但龍坡邦的晨間佈施讓我有一種「太超過」的感覺。我去過無數個高度觀光化的地方,但龍坡邦是第一個讓我強烈感受到在地感被強烈侵蝕的地方。為什麼我完全無法感受到這個儀式應有的莊嚴肅穆?是因為觀光客真的太多?不是的,絕對不是,世界上有更多觀光客更多的地方。那麼是為什麼?我想是因為水準低下的觀光客太多...

這些販賣的佈施品其實一點都不貴,餅乾一份10000基普(36TWD),最大的糯米飯桶也才20000基普(72TWD),
看完佈施以後,帶著一點複雜的心情,沿著南康河散步回旅館。
雲層有點厚,只看得到一點晨曦


Chitlatda Guest house其實CP值蠻高的,以附早餐一晚145台幣一張床位的價格來說真的相當划算,而且內部還算乾淨(但我實在推薦不下去,因為在第三天和老闆發生了一些衝突而對他印象不是很好...)
由於我也算是一晚沒睡(三點夜車抵達龍坡邦,快五點出門去看佈施),所以回到旅館後立刻上床瞇了兩個小時,趕在早餐時間結束前起床吃早餐。雖然一個人只有一份,不過選擇印象中有七八種,連住幾天都可以吃不一樣的早餐,還有咖啡跟水果可以無限享用。
天亮了,是個大晴天(意味著會很熱...)
古都就是要弄得不一樣,連ATM也要搞得這麼古都...
龍坡邦的街道一隅
也是一個典型的東南亞城市風格:密密麻麻的電線...
我沒有住在龍坡邦最熱鬧的地區(半島主街兩側),而是住在普西山的南側,大概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旅館CP值比較高。旅館出來前面就可以看到普西山。
再回頭看看這張地圖,Chitlatda Guest house就在普西山(Mt. Phousi)的南側,要前往主街的話可以逆時鐘或是順時鐘繞過普西山(當然也可以直接上普西山,再從對側下山到主街)。
南康河畔也有一些餐廳
反正是一個天氣好怎麼拍都不會太醜的概念
上普西山的路有很多條,從南康河側的這條路也可以上普西山
如下圖所示:黑色虛線為上普西山的步道。
南康河上有一條季節橋,在乾季的時候可以通過到達對岸,對岸有一間不錯的餐廳Dyen Sabai,可以騎車過去,也可以搭免費的渡船過去。橋修好的時候,更可以直接走過去。
現在正逢雨旱季的轉換時節,當地人開始重新修橋。

如果趕上橋修好的時候,還蠻想要坐在上面看河景的

在許多東南亞國家裡,僧侶很自然地融入在一般人的生活當中。雖然我們覺得很特別,但並沒有甚麼違和感。
跟湄公河一樣,水位的不穩定因素使得航運價值並不高。沒有商船,僅有一些漁民的小船。

沿著南康河畔的Kingkitsarath Road一直走,到了季節橋的叉路口就是Wat Siphoutthabath這座佛寺。

三層人字型的屋頂層層堆疊,也是一種「合掌」的概念。

我很喜歡龍坡邦建築的屋頂,雖然顏色跟花樣各異,但形狀是差不多的

這裡也是一個可以上普西山的入口


這裡是普西山的東北端山腳
普西山不過比平低高出一百多公尺而已,階梯並沒有真的很多
大部分的步道都有林蔭遮蔽,而且一路上會看到許多很有特色的石雕、佛塔,還有一個佛陀的腳印。
爬到半山腰其實就可以俯瞰一部份的龍坡邦了
這步道爬起來一點都不無聊,反而讓人一直想要拍照


步道沿著普西山的南側修建,在一個入口要轉向山頂的地方要收費,不過我想等日落的時候再來(現在上去只會熱死自己),所以繼續沿著步道往東走。這裡就是單純的林蔭步道,走起來很舒服。
坐在路邊休息的老人
沒有上山就要下山,普西山西側的龍坡邦景色
這一側的建築就比較不像是歷史建築,鐵皮屋頂比例較高
其實我也不知道怎麼走,不論是Google Map還是Maps.me都沒有畫得很詳細,不過岔路也沒有很多,不至於會迷路。
不知不覺就走回了旅館所在的Kingkitsarath Road,和Kitsarat Road交叉口的這區是一個市集Dara Market,有許多工藝品店和一間大超市。
這是我在寮國第一次逛大超市,感覺中國貨和泰國貨佔很大的比例。
買了一瓶大罐的礦泉水和之前我很喜歡喝的玉米奶這樣1萬基浦(36TWD)
改成順時鐘繞普西山,我轉到了Kitsarat Road上。天氣有夠晴朗,正中午好熱啊,跟涼到甚至有點冷的豐沙灣很不一樣。
普西山山頂的金色佛塔從龍坡邦的很多角落都能看到
我轉進了一條上坡路,往人種學與傳統藝術中心(Traditional Arts & Ethnology Centre, TAEC)走去,順便避個暑。
走一小段上坡路
很快就會看到TAEC,在這座原本是一個法國法官的宅第的建築裡。
這幢建築曾經是1920年代中龍坡邦最氣派的建築之一
本來想先在旁邊晃一下,但實在太熱,還是趕快躲進去.....
TAEC門票25000基普(90 TWD)
門票本身是沒有什麼特別,倒是寫上了營業時間:早上9點到下午6點,周一休館。
還有一張貼紙
我看路口的指標上寫說有中文的導覽,順口問了一下售票的人,他才拿出中文導覽給我,不過是簡體版的。看完記得交回去,當個優質觀光客^_^
這個小型的博物館意外地非常吸引我!TAEC是一座「參觀得完」的博物館,剛好也是我有興趣的博物館,所以我花了一段時間把它全部參觀完,收穫其實蠻多的。

簡單做個摘要:只有三個展廳的建築物裡面,展示說明寮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和傳統技藝。寮國是個多元民族混合的地方,主要有四大語族:南亞語族、苗瑤語族、台-卡岱語族與漢藏語族。佬族(Lao)是最多數的人種,但也只佔了總人口的53%。這意味著:有將近一半的人口是屬於少數民族,有著各自的語言、信仰、傳統以及生活方式。而佬與是主要的官方語言,所有學校都會教。而在寮國的北部,這些「少數民族」實際上是佔多數的,也因此格外地重要。除了展示各主要種族之間的生活方式以及服飾以外,有一個展廳展示著東南亞地區共同的一項技藝:薏苡(其實就是薏仁啦)。在我們看來,薏仁就是一種食物。事實上,除了做為食材以外,薏苡的根莖葉和種子都可以作為藥材,而他的硬殼果實,可以用來作為傳統手工藝的裝飾。我們常常看到少數民族(包括台灣的原住民)穿的鮮豔服飾,上面有很多白白的串珠,那其實不是珍珠,而是薏苡。不過這裡也提到了:隨著工業化和商業化,這些傳統的材料和織法,逐漸被石化產品和紡織機給取代。「現在沒人織布了,我們可以在市場上買做好的衣服。以前村裡什麼也買不到,我們才織布。」來自龍坡邦省南芒村的克木族(Kmhmu)居民永色如是說道。

因為所有的展示品看板都有中文翻譯,所以我就直接把中英文的對照照片放上來,有興趣的人可以對照看。

寮國四大語族的分布:台-卡岱語族(橘)、苗瑤語族(藍)、漢藏語族(紫)與南亞語族(深綠)

阿佧族(Akha)


阿佧盧瑪族(阿佧族的一個分支)婦女的完整套裝


阿佧族的另一個分支-阿卡女曲(Akha Nuqui)的婦女外衣



赫蒙族/苗族(Hmong)

和蒙族的帽子,上起:年輕婦女的帽子、女孩的帽子以及一般婦女的帽子。
赫蒙族的裙子和整套服飾
赫蒙族新年
黑傣(Tai Dam)
傳統黑傣婦女會自己製作寢具,包括睡墊、枕頭、棉被、圍簾和蚊帳
黑傣族的寢具

克木族(Kmhmu)

克木族女姓服裝
克木族的藤藝
腰織機(Back strap loom),也稱作背帶機。附帶一提:台灣的所有原住民族都會使用腰織機來織布。
克木族的紡織品以及籃子編織技藝

有關民族歸屬、身分特徵以及變遷

另一個展區「文化的種子:從植物到手工藝」。這一區最主要是在講少數民族使用「薏仁」,也就是薏苡作成裝飾品或是手工藝品。

薏仁(Job's tear),直接翻就是賈伯的眼淚XD...
從種子到飾珠(Seeds to Beads)
從植物到手工藝
各種形狀的薏仁種子:
1.淚珠型
2.大圓形

3.長管型或長瓶型
4.小圓形

服裝
左邊是緬甸欽邦哈卡族(Haka Chin)的短杉和裙子,右邊則是Naga族的披巾
近一點看這些薏仁種子在衣服上的裝飾

以薏仁種子作為裝飾在東南亞大陸的種族間各有不同

背袋
從左到右依序為:佤族(Wa)、阿佧族(Akha)以及景頗族(Jinghpaw)的肩背袋
過去與現在


其實這些民族都已經被現代化給影響,許多傳統技藝逐漸被紡織工業給取代,以前他們無法在市集當中交換到需要的紡織品所以織布,現在化工產業發達,各種紡織品都可以輕易取得,所以他們也停止紡織做衣了。這裡有幾個「恐怖箱」讓大家伸手摸,看看你有沒有辦法分辨出天然跟化工材料
仔細感受,薏仁珠跟塑膠珠的觸感其實差蠻多的
參觀完了博物館,後面有一個小型的手工藝品商店。
其實不會很貴。他們的行銷策略很成功,參觀完薏仁的裝飾後,忍不住想買點薏仁產品XD...最後我買了幾個杯墊
一杯一萬基普(36 TWD),品嘗在地的果汁或是寮國冰咖啡。
外面還有一個小朋友的遊戲空間
大家來學寮語
薏仁球裝飾XD...

參觀完TAEC以後,外面還是很熱...

繼續走到主街上,看到世界文化遺產的立牌。前面有提到:龍坡邦是14到18世紀瀾滄王國的首都。1887年黑旗軍(沒錯,就是劉永福建立台灣民主國的黑旗軍)入侵龍坡邦,龍坡邦接受法國的保護,接著在1893年法國正式入侵寮國,往後殖民期間,在龍坡邦建造了許多法式的建築。在19到20世紀這段期間,殖民者和當地的文化巧妙地融合,造就這個城市無與倫比的美,再加上完善的保存,因此在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從Kitsarat Road轉到龍坡邦的主街-西薩旺馮路(Sisavangvong Road)。
西薩旺馮路和早上看佈施的Sakkaline Road其實是同一條路,只不過西薩旺馮路是東段,Sakkaline Road是西段。
往半島凸出的方向延伸,西薩旺馮路有許多法式和寮式混合風格的建築,也就是龍坡邦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最主要原因
除了法寮建築以外,龍坡邦城區裡還有大大小小超過30座佛教廟宇
Vat May Souvannapoumaram。Vat有時候寫作Wat,是佛教廟宇的意思。寮國的名字雖然都有羅馬拼音,但我真的念不太出來...


入內要門票1萬基普(36TWD),其實不貴,不過我沒有進去就是了。
每座大廟宇前都有一個牌子
繼續沿著西薩旺馮路走,右手邊是普西山。
晴天的龍坡邦真的很漂亮,尤其是中午到傍晚這段時間,因為街上的人少XD...
再來就是龍坡邦的地標了-皇宮(Royal Palace)
一進去有一種台大的感覺,這是椰林大道嗎?
進去右手邊(東北側)最醒目的建築是霍柏拉邦寺(Wat Haw Pha Bang)。裡面有一尊83公分高的黃金佛像Pha Bang(禁止拍照)
霍柏拉邦寺外觀金色的比例比任何一座廟宇都還要高
穿過了「椰林大道」盡頭就是皇宮。融合傳統寮國和法國藝術的皇宮建於1904年,是國王西薩旺·馮(Sisavang Vong, 1885-1959)的居所,現在被規劃成博物館-即龍坡邦國家博物館(Luang Prabang National Museum)。門票3萬基普(108TWD),內部禁止拍照。
繞道皇宮後方是皇宮汽車展示,展示著一些骨董車還有一艘國王用來參觀他的菜園的木製快艇,內部一樣不能拍照。
皇宮的側面

回到主街上,過了皇宮以後兩側都是商家、餐廳和旅館。時間越晚,街上的人車就越多。
遠離主街的喧囂,我走到湄公河畔的Khem Khong這條路,這裡人相對少很多。
靠湄公河的這一側有許多河畔露天餐廳
湄公河一隅
湄公河本身水位變化大,沒有航運的價值,遊船倒是有幾艘。
這條路上有許多旅館,不想離主街太遠,又想要獲得一份寧靜,其實住在Khem Khong是不錯的選擇。
整條路上有許多地方可以一路走到湄公河畔
大部分的遊船都是傍晚出發看夕陽的,現在還太早,不過已經有一些船夫在拉客了。

龍坡邦的建築美歸美,但舊城這些融合法式和寮式的美麗建築幾乎都被改建成商家旅店,雖然都是為了要因應如我這般的觀光客......
接近半島的盡頭就是著名的香通寺(Wat Xieng Thong)

香通寺是要門票的,一人2萬基普(72TWD)。


香通寺是龍坡邦最著名的僧院,建於1560年塞塔提臘(Setthathirath/寮文ເສດຖາທິຣາດ)在位時期,也是瀾滄王國的全盛時期,幾乎就在南康河注入湄公河的半島盡頭。香通寺一直都是寮國的皇家寺院,一直到1975年最後的王朝寮王國被推翻,是寮國的傳統藝術、南傳佛教以及王室文化的綜合象徵。
從地圖上來看,香通寺夾在主街Sakkaline Road和Khem Khong之間,由許多佛塔和建築組成的一座大僧院(灰色線條框起來的區域),四周都有入口(售票口)。
香通寺的主建築,多層次的人字形屋頂幾乎要延伸到地面了。西側外牆是美麗的玻璃馬賽克鑲嵌-生命之樹(tree of life)。

生命之樹的玻璃鑲嵌,在午後西斜的陽光照射之下,炫麗奪目

香通寺南側的這座同樣有精美鑲嵌外牆的建築叫做Tor Đại Pha Sai-nyáat

香通寺周圍還有幾座有著精細金色浮雕的佛塔
東側這座金色的建築是皇家葬禮馬車屋(Royal funerary carriage house)
裡面有一個近11公尺長的皇室出殯「王船」。

後面有很多鑲金的佛像
回到香通寺,鍍金雕花木門描繪佛陀的一生的場景

參觀完香通寺,我繼續沿著湄公河走到半島的盡頭

寮國的女孩也是挺怕曬太陽的。不知道這裡的騎機車的年齡限制是多少,我看到不少看起來還像是小學生的男孩女和騎車摩托車上下學...
我走道半島的盡頭,然後繞回主街上,準備往普西山的方向去!

連花盆上都有世界遺產的標誌...
原本只是要拍這間學校,不過前面這個小弟弟一直對我笑,一副很想拍照的樣子
他的笑容實在太靦腆了......受不了了.....
接近傍晚,可以明顯感受到街道逐漸活了起來
攤販陸續出來
走到西薩旺馮路(Rue Sisavangvong),可以看到夜市擺攤的市民已經紛紛搭起帳篷準備迎接今晚的生意了!
寮國人愛用毒蛇泡酒,我還是看看就好...
夜市留著晚上再逛,我從西薩旺馮路上的入口上了普西山(Mount Phousi)
準備好爬上329級階梯,沒有什麼難度。
門票免不了,2萬基普(72TWD)
普西山的步道幾乎都在樹蔭下,不會太熱
普西山這個名字的來由?據說是源自著名史詩羅摩衍那而來的一個傳說:普西山被猴神哈奴曼(Hanuman)從錫蘭(今斯里蘭卡)移到這裡的。接下來的故事,請到劇院觀賞一個小時的劇場......

普西山的山頂是一座鑲金的佛塔Wat Chom Si
原來山頂早已經聚集了無數的觀光客了...

普西山雖然不過比周遭高出100多公尺,卻已足以環視龍坡邦。

東面俯視南康河是我覺得最漂亮的景色


Wat Chom Si的形狀像是一個金色佛塔周圍圍繞著燭台,晚上打燈後,如果周圍有一點雲霧,從遠處看會像是座吊燈。

南面

西面俯瞰湄公河,大家都拿起手機相機要拍夕陽

這麼多人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其實有點寸步難行...


這夕陽我不敢說有多美,我倒覺得俯瞰龍坡邦比較美

有幾個韓國大男生飛起空拍機了,這個地點應該很適合飛,只不過降落要找個好地點,因為可能人多到沒有空間可以降落XD...


佛塔內部有許多鑲金的佛像

東面可以遠遠看到龍坡邦的機場跑道

反倒是北面的龍坡邦半島舊城區因為遮蔽物的關係沒有辦法看到,只有東、南、西三面可以看得到。

大家都在抬頭仰望韓國人的空拍機,但我這張要拍的其實是以前戰時留下來的高射炮...

太陽下山後的美麗晚霞,溫度下降後接近地面的高度也凝集出雲霧



我從南面下山,一路上還有許多鑲金的佛像







我其實沒有吃午餐,從普西山下來已經快餓扁了,循著LP的地圖來到了這間餐廳Tamarind(羅望子),在南康河畔。

上菜前會先有一盤招牌菜-烤竹片。那竹子的香氣和酥脆的口感真的是對到我的胃了!

走了大半天真的很可,先來一瓶水再說。3000基普(11TWD)其實蠻便宜的。

還有濃郁的老挝冰咖啡,12000基普(43TWD)

我點了這道Five Bites,45000基普(162 TWD)。既然叫做"Five" bites,代表他是五道料理的合體

搭配滿滿竹籃盛裝的香Q糯米飯

第一道:龍坡邦香腸(Sai Oua)

第二道:水牛肉乾(Sinh Savanh),有點甜甜的

第三道:蔬菜捲(Miang parcels),裡面有飯、檸檬葉、麵和茄子

第四道醃漬竹子(Jeow Nor mai Som),用薑和一些調味料醃漬而成,非常清爽順口。

第五道香蕉花(Som Pak Gat),也是醃漬的,酸酸甜甜的。

其實寮國菜我都吃得蠻習慣的,口味有點泰式又有點越式,但又和這兩國的料理不同,是我的愛沒有錯!

店內的擺設,空間並沒有很大,戶外還有座位。此外,在主街上還有他的廚藝教室,可以在這裡學做寮國菜。

餐廳內還有賣一些手工藝品

吃完晚餐後,我沿著南康河畔散步回旅館整理照片,享受涼爽的夜晚。

其實來到龍坡邦還不到24小時,就深深地感受到這個古都帶給我的驚喜和失落。龍坡邦是我寮國之旅的最後一站,和旺陽有一樣讓我類似的感受。龍坡邦雖然是個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但舊城半島其實佔地面積很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以後吸引了大量的觀光客,但觀光設施都集中在這個相對狹小的區域裡,因此,旅館、商店、餐廳和按摩店一一設立。世界文化遺產的規定是不能夠變動外觀格局,所以原有的建築保留下美麗的外觀,但內部都變成觀光設施,幾乎可以說是無一倖免。舊城的地價拜世界遺產所賜翻漲了數倍,居民寧可把價值連城的房屋出租給商家賺錢,自己住到較遠的地區。義大利都市發展問題作家戴拉莫說:「一個城市被列名世界遺產,等同步向死亡。」就是所謂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殺劑」(UNESCOcide),這句話說得真貼切。更多的心得,整理在下面的簡短日記裡。


以下是旅行當天的簡短日記:
Day7(上) 變調的佈施
昨天搭了夜車從豐沙灣來到了瀾滄王朝的都城,也是寮國的舊首都-龍坡邦(Luang Prabang)。夜車抵達的時候才3點多,整台巴士就只有我跟一個法國人是外國人。我們就一起招了一台嘟嘟車,來到一間旅社下榻。等我洗完澡以後已經四點多,法國人之前就已經來過龍坡邦,這次回來只是要弄越南簽證的事情,所以也沒有特別相約要去哪。

清晨五點,天還沒亮,我偷偷地打開了旅社的門(外面有另外兩個搭夜車抵達的歐洲女生蹲在外面等XD),逕自往南康河(Nam Khan)往半島的走去。此時可以路上開始有了行人,有穿著橘色袈裟的僧侶、推著裝滿食物推車的小販,還有更多的是-從外地來的遊客(就是本人我)。

橫貫半島的主要幹道-西薩旺馮路(Rue Sisavangvong)被封街,車輛只能開到一個街區外。Siphouthabath Thippharat寺院燈火通明,遊客們在街上晃來晃去。
天剛亮,一個個僧侶從寺院裡走出。他們沒有穿鞋,高矮胖瘦老幼不一,肩上掛著一個大缽,放在右腰際。街道上早就已經或坐或跪排好了遊客或是當地人,他們拿著糯米飯、餅乾,或是跟小販買來的食物,逐一分送給走出僧侶們,這就是龍坡邦最有名的「布施(Alms Offering)」傳統。僧侶們拿著別人給他們的布施品,由於觀光客大量布施的關係,僧侶們的缽碗很快就裝不下了。也不知道為什麼,路邊準備了很多桶子,讓僧侶丟棄過多的布施品,尤其是包裝餅乾(遊客跟小販買的)。

說實在的,這個本來應該莊嚴肅穆的日常活動,一點也無法讓人感到溫馨。僧侶們會將布施品再次分給窮人,但更多的布施品最後都難逃進入桶子的命運(我想小販會在佈施活動結束後去把那些佈施品「回收再利用」吧,明天我要再去瞧瞧)。大部份的僧侶面無表情,感覺很像是演員。負責保存龍坡邦藝術遺址的迢柯頌杉尼斯(Nithakhong Tiaoksomsanith)王子說:「這是宗教隊伍,不是迪士尼(遊行表演)。」

雖然路口的牌子都有告示要尊重僧侶:不能使用閃光燈,距離僧侶3公尺以上,穿著不得過於曝露。但我看見的盡是完全相反的景象。因為光線不足的關係,不懂操作相機的人頻頻釋放閃光燈,就像在開記者會一樣;每個人都像拍特寫,但鏡頭不夠長,所以都靠得很近;天氣炎熱,歐美人士穿著清涼,完全沒有應有的宗教尊重。一開始我還試圖勸告別人不要用閃光燈,但後來發現大家只是一群攝影麻瓜,我也放棄了......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之下,龍坡邦的文化遺址雖免於被拆除的噩運,但傳統民房與小商店卻也幾乎全數消失,變成了旅社、餐館、咖啡簡餐店、酒吧或旅行社。過去的監獄搖身一變,成了豪華飯店;充滿殖民歷史色彩的法國文化中心則變成了按摩店。「我們保存了龍坡邦的建築,卻喪失了它的靈魂。」

義大利都市發展問題作家戴拉莫說:「一個城市被列名世界遺產,等同步向死亡。」這就是所謂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殺劑」(UNESCOcide)。在我看到這篇報導之前,我就有這種感覺了。

我沒有買任何的佈施品,也沒有找僧侶當背景自拍,好像看完了一場秀,默默地回到旅館吃早餐、補眠。

Day7(下) 詭異卻又美麗
龍坡邦畢竟還是個漂亮的城市。看完布施後,我回到被窩裡瞇了兩個多小時,趕在早餐結束前起來吃。
豐沙灣的海拔有1300多公尺,10月過後走在街上都會覺得有涼意。來到海拔只有300公尺的龍坡邦,氣溫酷熱難耐,完全沒有秋天的感覺。

龍坡邦,又譯作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位在湄公河畔,南堪河(Nam Khan)注入湄公河的交匯點,是瀾滄王國的首都,一直到上個世紀寮國的最後一個王國-寮王國才遷都到永珍。在受到法國殖民的影響之下,古城的建築幾乎都是寮法混合風格的建築。稍微爬到高處一點看,寮式的屋頂,形狀很像日本的合掌村。漆成白色的門面,則和越南河內那種法國殖民風格的建築雷同。

我切過了市中心的普西山(Phousi Mountain),因為天氣炎熱的關係,先躲進人種學與傳統藝術中心(TAEC)避暑順邊參觀一下。這個小型的博物館意外地非常吸引我。只有三個展廳的建築物裡面,展示說明寮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和傳統技藝。寮國是個多元民族混合的地方,主要有四大語族:南亞語族、苗瑤語族、台-卡岱語族與漢藏語族。佬族(Lao)是最多數的人種,但也只佔了總人口的53%。這意味著:有將近一半的人口是屬於少數民族,有著各自的語言、信仰、傳統以及生活方式。而佬與是主要的官方語言,所有學校都會教。而在寮國的北部,這些「少數民族」實際上是佔多數的,也因此格外地重要。除了展示各主要種族之間的生活方式以及服飾以外,有一個展廳展示著東南亞地區共同的一項技藝:薏苡(其實就是薏仁啦)。在我們看來,薏仁就是一種食物。事實上,除了做為食材以外,薏苡的根莖葉和種子都可以作為藥材,而他的硬殼果實,可以用來作為傳統手工藝的裝飾。我們常常看到少數民族(包括台灣的原住民)穿的鮮豔服飾,上面有很多白白的串珠,那其實不是珍珠,而是薏苡。不過這裡也提到了:隨著工業化和商業化,這些傳統的材料和織法,逐漸被石化產品和紡織機給取代。「現在沒人織布了,我們可以在市場上買做好的衣服。以前村裡什麼也買不到,我們才織布。」來自龍坡邦省南芒村的克木族(Kmhmu)居民永色如是說道。

接著我走上主街:西薩旺馮路(Rue Sisavangvong)。參觀了國家博物館,沿著湄公河(又稱瀾滄江)散步,再看了原先為皇家寺廟的香通寺,然後爬上普西山欣賞人擠人的龍坡邦日落。

說實在的,我並不排斥一個地方觀光化,甚至會對一些西方人說:「這個地方太觀光化,我不喜歡」感到不以為意。這是個很自私的說法,因為我們自己就是觀光客。觀光化無形之中讓我們的旅行更加便利、更加便宜,承受一些觀光化造成的負面效應在所難免。但龍坡邦的觀光化確實超乎我的想像,實際上是真的太超過了。比起四年前我去的緬甸,即使是被稱作三大佛教奇蹟的浦甘(Bagan)平原也沒有如此的盛況(當然現在可能不一樣了)。或許是這幾年gap year的歐洲人越來越多,他們喜歡選擇東南亞或是中南美這些比較便宜的地方做長時間旅行,在那之前,先去紐澳打工賺個錢。這個模式好像變成了公式,風潮也逐漸飄向東亞的國家。我不得不提起這個已經有人討論過的議題:背包客常常是旅遊發展的先鋒部隊,他們沒有什麼錢,但數量龐大,可以帶動初期的發展。許多觀光設施因應發展,卻也無形當中破壞了一些規則。極度廉價的旅社、餐廳,參差不齊的服務品質,雖然吸引了大量的窮遊客,讓真的願意花錢換品質的旅人無所適從。

其實真的像龍坡邦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真的很多,但就因為龍坡邦真的太廉價了,導致這裡過度快速的發展,而這個主要觀光區不過一兩公里的街道上根本沒有這麼大的量能能夠承受如此龐大的觀光客。老實說: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個地方需要「以價制量」,就算多花一點錢我也願意來,不然龍坡邦真的會變得越來越詭異(佛寺的對面是按摩店、法國街上到了晚上變成台灣夜市[賣的東西都一樣]......)。


你的肯定是我持續寫的動力
較新的文章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較舊的文章 首頁

0 則留言:

張貼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

訪客統計(since 2014/4/2)

Flag Counter